内蒙古银行:信息披露造假引发的信任危机与风险隐患
内蒙古银行近期被曝出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单,引发市场对其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担忧。
根据公开信息,内蒙古银行2023年资产总额达1612.32亿元,但其财报却未披露关键财务指标,如净利润、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仅显示母公司资本充足率为10.84%,较上年下降0.21%。此举违反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应如实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
然而,通过其他渠道披露的信息显示,内蒙古银行面临着诸多风险。根据2024年4月发布的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高达2.98%,拨备覆盖率仅为104.27%,远低于监管标准。此外,其成本收入比多年来居高不下,常年超过监管要求的35%上限。
内蒙古银行股东结构也存在问题。其第三大股东包头市恒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14%的股权被司法冻结,而这家公司是昔日暴雷的华泰汽车子公司,近年来多次被列为执行人,存在巨额未偿债务。另一股东北京长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也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并曾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这些股东的财务困境无疑加剧了内蒙古银行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内蒙古银行持有的村镇银行也问题频出。其持有的鄂尔多斯市天骄蒙银村镇银行和辽宁大连旅顺口蒙银村镇银行均存在风险隐患。例如,瑞德煤化公司在两家村镇银行之间进行股权质押,其“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手法,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或套取银行资金的嫌疑,值得进一步调查。瑞德煤化公司在多地投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股权,其行为值得监管部门警惕。
总而言之,内蒙古银行信息披露造假事件,暴露出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财务透明度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其股东结构的风险、高不良贷款率、低拨备覆盖率以及不透明的财务状况,都可能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内蒙古银行的监管,要求其立即进行全面自查,并及时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需要对内蒙古银行的关联交易和股东风险进行深入调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起事件也为其他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以及健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